矿顶板动态监控系统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手段,用于实时监测顶板压力、位移、锚杆(索)受力等参数,提前预警冒顶、片帮等风险。使用时需注意以下核心事项,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和数据有效应用:
一、系统安装与调试注意事项
1. 传感器布置合理性
点位覆盖:在回采工作面、巷道交叉口、断层带、应力集中区等易发生顶板事故的区域加密布置传感器(如压力传感器、位移计、锚杆测力计),确保监测无盲区。
安装精度:
锚杆(索)测力计需与支护结构同轴安装,避免偏心受力导致数据失真;
位移传感器(如激光测距仪)需固定在稳定基岩上,避免随围岩变形移位,影响监测精度。
2. 设备防爆与环境适配
选用符合《矿用产品安全标志》(MA 标志)的防爆型设备(如 Exib I Mb 防爆等级),适应井下易燃易爆、高粉尘、潮湿环境;
传输线路(光纤 / 电缆)需做防潮、防砸、防磨损处理(如穿钢管保护),接头处密封防水,避免信号干扰或中断。
3. 初始参数校准
调试时录入准确的地质参数(如岩层厚度、支护设计参数)、设备参数(传感器量程、精度),并进行零点校准和阈值初始化;
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,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修正初始模型(如压力 - 位移关系曲线),避免因参数偏差导致误报或漏报。
二、运行监控与数据应用规范
1. 实时监测与异常响应
安排专人 24 小时值守监控平台,实时查看数据曲线(如顶板下沉量、锚杆应力变化趋势),重点关注突变数据(如 10 分钟内位移增量超过 5mm 或应力突增 20%);
建立三级预警机制:
黄色预警(接近阈值):立即现场核查,加强人工巡检;
橙色预警(超过阈值 10%):停止作业,组织技术人员分析原因,制定加固方案;
红色预警(超过阈值 20% 或持续恶化):立即撤离人员,切断区域电源,启动应急支护(如打设临时锚索、木垛支撑)。
2. 数据综合分析与趋势预测
结合地质勘探资料(如煤层倾角、顶板岩性)、开采工艺(如循环进度、支护方式)分析数据规律,避免孤立解读单一参数(如锚杆应力突增需同步查看顶板位移和支架压力);
利用大数据算法建立顶板稳定性模型(如 LSTM 时间序列预测),提前 72 小时预判风险区域,为开采计划调整提供依据(如放缓推进速度、加强支护密度)。
3. 与其他系统联动
接入矿井安全监控系统(如人员定位、通风系统),实现 “监测 - 预警 - 处置” 闭环:
红色预警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、广播撤离指令,并联动风门闭锁、工作面设备停机;
集成三维地质模型,在监控界面动态显示异常区域空间位置,辅助决策。
三、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
1. 定期巡检与保养
日常巡检(每班 1 次):检查传感器外观(是否松动、进水、积尘)、数据传输状态(信号强度≥80%),清除镜头表面粉尘(影响激光位移计精度);
深度维护(每月 1 次):
校准传感器精度(与标准测力计对比,误差超过 5% 需重新标定);
测试备用电源(蓄电池续航≥4 小时),防止停电导致数据丢失;
清理传输线路接头氧化层,检查防雷装置(接地电阻≤4Ω),雨季前重点排查。
2. 常见故障应对
数据跳变 / 异常:优先检查传感器接线是否松动、附近是否有强电磁干扰(如电机启动),排除后仍异常则更换传感器;
传输中断:通过环网交换机定位故障节点,2 小时内修复有线传输,临时启用无线网桥(如 LoRa)保障数据链路;
设备故障:备用设备需在 30 分钟内更换到位,故障设备贴 “待修” 标签并注明故障时间,返回地面后详细记录维修日志。
四、人员操作与安全管理
1. 岗位技能要求
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(内容包括系统原理、操作流程、应急处置),严禁未授权人员修改系统参数(如报警阈值、通信协议);
定期组织应急演练(每季度 1 次),模拟顶板监测数据异常时的撤离路线、支护加固流程,确保响应时间≤5 分钟。
2. 现场作业配合
支护施工时避免碰撞传感器(如打锚杆机距离传感器≥0.5m),新安装的锚杆(索)需在 24 小时内录入监测系统并标记位置;
回采工作面移架、巷道掘进等强扰动作业期间,加密监测频率(如每分钟 1 次),重点关注支架初撑力是否达标(≥24MPa)。
3. 合规性与记录管理
严格执行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》(AQ 1029),监测数据至少保存 2 年,报警记录需包含时间、位置、处置结果等完整信息;
每月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监测月报,异常情况立即电话上报并附详细分析报告。
五、特殊场景应对措施
1. 复杂地质条件
断层 / 破碎带区域:增设应力传感器(间距≤5m),采用 “监测 + 人工敲帮问顶” 双重保障,支护方案需经矿总工程师审批;
老空区附近开采:结合探地雷达探测结果,在监控系统中标记老空区边界,设定专属预警阈值(位移预警值降低 30%)。
2. 极端工况
强矿压显现(如冲击地压前兆):触发全自动监测模式(每秒 10 次采样),联动微震监测系统定位震源,实时计算能量释放等级;
长时间停产复工:复工前对所有传感器进行全系统校验,重点监测停采期间顶板蠕变数据,确认稳定后方可恢复作业。
总结
煤矿顶板动态监控的核心是通过 “精准布置、实时分析、快速响应、定期维护”,将技术手段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。需重点关注异常数据的及时处理、设备在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、人员对系统的熟练应用,避免 “重安装轻维护、重数据轻分析” 的误区,真正发挥监控系统的 “安全哨兵” 作用,从源头防范顶板事故风险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