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的安装要点?

来源:成都市东旭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时间:2025-07-24 16:11:54

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是保障井下开采安全的核心技术手段,其作用是实时监测顶板位移、应力、离层等参数,预警顶板垮落、冒顶等风险。

      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是保障井下开采安全的核心技术手段,其作用是实时监测顶板位移、应力、离层等参数,预警顶板垮落、冒顶等风险。系统安装需结合井下复杂环境(高湿、高尘、空间受限、存在瓦斯等),兼顾监测精度、可靠性与施工安全。以下是安装的核心要点:

      一、监测点布设:科学覆盖关键区域

      监测点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数据有效性,需结合地质条件、开采工艺和风险等级精准布设:

      布设原则

      按 “重点区域加密、一般区域均衡” 原则:采工作面上下顺槽、切眼、断层破碎带、煤层厚度突变区、老空区附近等风险区域,监测点间距缩短至 5-10 米;正常回采区域间距可放宽至 15-30 米。

      沿巷道走向连续布设,确保覆盖整个回采段;沿巷道断面(顶板、两帮、底板)按需布设,全面捕捉三维位移。

      重点监测区域

      采工作面:超前支护段(通常超前 10-20 米)需加密监测,跟踪顶板在采动影响下的动态变化;工作面内每隔 5-10 架支架布设 1 个测点,监测支架上方顶板下沉。

      巷道交叉点(如三岔口、四岔口):顶板应力集中,易发生变形,需设置多向监测点(顶板垂直位移 + 两帮水平位移)。

      掘进巷道:从掘进头向后延伸 30-50 米范围内,按 5-10 米间距布设,随掘进推进同步前移监测点。

      二、传感器选型与安装:适配井下环境

      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核心,需适应井下高湿(90% 以上)、高尘、可能存在瓦斯的环境,同时保证监测精度:

      传感器选型要求

      防爆性能:必须符合煤矿安全标准(如 Ex dⅠ 级防爆),杜绝非防爆设备入井。

      量程与精度:根据煤层厚度、顶板岩性选择,例如:位移传感器量程需覆盖预计最大下沉量(一般不低于 500mm),精度≤1mm;应力传感器需适应顶板最大压力(通常选 0-20MPa)。

      环境适应性:具备防水(IP68 及以上)、防尘、抗振动性能,避免因淋水、煤尘堆积导致数据漂移或失灵。

      安装位置与固定方式

      顶板传感器:安装在巷道中轴线正上方顶板(避免偏斜导致数据失真),采用机械锚固 + 注浆固定:先钻孔(孔径略大于传感器锚头直径),植入膨胀螺栓或树脂锚固剂,确保传感器与顶板岩体 “刚性连接”(避免松动导致虚假位移)。

      离层传感器(监测顶板岩层间相对位移):需分层安装,浅基点(距顶板表面 0.5-1m)监测表层岩层,深基点(深入稳定岩层 2-5m)监测深部岩层,两者差值反映离层量;钻孔需垂直顶板,孔内注浆填满缝隙,防止煤粉进入影响测量。

      应力传感器:安装在锚杆 / 锚索末端或顶板接触面上,确保传感器与受力面紧密贴合(可加垫片),避免因间隙导致应力传递失真。

      三、线缆与通信系统:抗干扰、保畅通

      井下线缆易受机械碰撞、电磁干扰(如电机车、绞车),需规范布线与通信配置:

      线缆选型与铺设

      选用矿用阻燃通信电缆(如 MHYV 型),具备抗拉伸、耐磨损特性,避免使用普通电缆(易老化、短路)。

      布线路径:沿巷道帮部或顶部固定(远离设备运行区、淋水区),采用专用电缆钩悬挂(间距 50-80cm),避免拖地或与金属构件摩擦;穿越风门、转载点时需加保护套管(钢管或波纹管),防止挤压断裂。

      接头处理:线缆接头需用防爆接线盒密封(符合 Ex d 标准),接头处剥线长度适中(避免短路),并做防水处理(缠绕防水胶带 + 热缩管)。

      通信方式适配

      优先采用有线通信(如以太网、RS485 总线):传输稳定、抗干扰强,适合固定监测点;若为移动监测(如随工作面推进的测点),可搭配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(如 ZigBee、LoRa),但需确保无线信号覆盖无盲区(避免因巷道弯曲、遮挡导致数据中断)。

      通信距离:当监测范围超过 1km 时,需增设信号中继器,确保数据实时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。

      四、供电系统:稳定、本安、防断电

      井下供电波动大,且停电可能导致监测中断,需保障供电可靠性:

      供电方式

      采用矿用本安型电源(输出电压≤12V,电流≤500mA),避免高压设备引发瓦斯爆炸风险;电源需具备过流、过压保护功能。

      关键区域(如采面顺槽)可配置备用电源(如本安型锂电池组,续航≥8 小时),防止突发断电导致数据丢失。

      电源布置

      电源箱安装在干燥、无碰撞的位置(如巷道避灾硐室附近),远离瓦斯积聚区;箱体接地可靠(接地电阻≤2Ω),避免静电干扰。

      五、调试与校准:确保数据真实有效

      安装后需通过严格调试消除误差,保证监测精度:

      设备初始化

      传感器通电预热 30 分钟后校准:位移传感器调零(初始位置设为基准值);应力传感器施加标准力值(如 5MPa),验证数据线性度;离层传感器测试浅 / 深基点同步性(模拟拉伸 / 压缩,检查差值是否准确)。

      通信链路测试:地面监控中心发送指令,逐一检查各监测点数据回传速度(延迟≤5 秒)、完整性(无丢包),对信号弱的点调整天线方向或增设中继器。

      与现场工况匹配

      结合当班开采进度(如推进距离、支护参数),将监测点坐标(距工作面距离、高程)录入系统,确保数据与空间位置对应(便于分析采动影响规律)。

      六、安全与合规:严守井下作业规范

      井下安装属于高危作业,需全程遵守煤矿安全规程:

      施工前准备

      办理井下作业许可:确认作业区域瓦斯浓度(≤0.5%)、通风正常,设置警戒区(悬挂 “正在作业,禁止通行” 标识);作业人员需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测仪,实时监测环境。

      工具防爆化:钻孔用防爆钻机(如 ZQJC 型),避免产生火花;禁止使用铁制工具敲击金属构件(需包胶皮)。

      安装过程安全

      高空作业(如顶板钻孔)需搭稳固平台(禁止蹬踩支架或锚杆),作业人员系安全带;多人协作时明确分工(1 人操作、1 人监护),避免误操作。

      临时停顿时,设备、线缆需放置在安全区域(远离轨道、运输机),防止被矿车、物料碰撞。

      设备防护

      传感器外壳需加装防砸保护罩(金属网或钢板),尤其在采面附近(易受煤块、支架碰撞);表面定期清理煤尘(可设计自清洁或便于擦拭结构),避免影响光学 / 激光类传感器的测量。

      七、系统联动与扩展:预留兼容接口

      为实现 “监测 - 预警 - 处置” 闭环,安装时需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:

      预留数据接口,可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、瓦斯监测系统联动(如顶板异常时,自动推送预警至附近作业人员的定位终端)。

      监测点布置需适应开采推进:采面监测点应设计为可移动或快速拆卸式(如采用卡扣连接),随工作面推进及时迁移,避免被埋或损坏。

      总结

      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的安装核心是 “精准监测、稳定运行、安全施工”。需结合地质数据提前规划布点,严格把控传感器固定、线缆防护、防爆合规等细节,通过调试确保数据真实,最终实现对顶板风险的 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,为井下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。安装完成后,还需定期校验(如每周校准传感器零位),确保长期可靠性。